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閩侯大湖鄉(xiāng)全域全季旅游結碩果

  20日,閩侯縣大湖鄉(xiāng)雪峰山迎來立春以來的第一場雪。潔白的雪花飄飄灑灑,雪峰山迅速變成銀裝素裹、玉樹瓊花的冰雪世界。雖然雨雪天氣造成地面結冰、濕滑,但是擋不住眾多游客的腳步。當天,約有5000人次、2000輛車來到大湖鄉(xiāng)雪峰寺玩雪賞梅。

  這樣的“旅游成果”,是閩侯大湖鄉(xiāng)全域全季旅游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當地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走出了一條靠山發(fā)展的致富路。

  百花盛開走出“深閨”

  閩侯縣大湖鄉(xiāng)地處山區(qū),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里形成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獨特景致。每年1月到6月,山里的櫻花、梅花、杜鵑花、牡丹、桃花、梨花等“輪番登場”,帶來了人氣,帶動了消費。每到夏天,這里沒有高溫“烤”驗,成為一房難求的避暑勝地。每到冬季,這里又成了福州百姓看雪的“希望所在”。

雪后的大湖鄉(xiāng)雪峰寺。吳開梅 攝
雪后的大湖鄉(xiāng)雪峰寺。吳開梅 攝

  到了春季,大湖鄉(xiāng)鋪展出生機盎然的景象,櫻花露蕊、桃花怒放、映山紅漫山遍野、牡丹艷裝出鏡,正是“大湖一夜春風來,萬紫千紅競相開”的生動寫照。

  由于山路難走,這樣的美景曾經“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去年,大湖鄉(xiāng)開辟了杜鵑花海自駕游3條線路,福州市民自駕1個小時,就可以邊登山邊欣賞3000畝杜鵑花海。美麗的大湖高山杜鵑隨著交通的便利而“出圈”,去年因被央視《新聞30分》納入“大美中國”一景,很快成了網紅打卡點。

  “未來,將投入3000萬元打造羅漢臺網紅景區(qū),景區(qū)道路兩側會有夜景燈光,旅游休閑登山道也會提升,打造運動康養(yǎng)之路!贝蠛l(xiāng)黨委書記吳新春說。

  大湖鄉(xiāng)馬墘村也走出了一條依山而生的致富路。曾經,這里的土壤不適宜大部分作物生長,山上的土地大量荒蕪。因土壤貧瘠,這個村成為大湖鄉(xiāng)4個貧困村之一。如今每到春季,牡丹花和芍藥花絢爛無比,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擁而至。

  據了解,牡丹園種植面積達30多畝,共有40多個品種,1萬多株航天牡丹爭奇斗艷!敖衲暝黾恿500多株皇冠品種牡丹,牡丹園的步道也已經完工,山間‘小木屋’會客廳正在進行掃尾工作,3月底牡丹花開時將對外開放!瘪R墘村支書翁祚棋說。

  依托花海資源發(fā)展旅游,對經濟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振興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走紅后的馬墘村,牡丹盛開時每天會吸引近千名游客。游客來了,村民自家產的地瓜粉、苦筍、土雞、土鴨等土特產成了熱賣品。“游客來了之后,都會買些當地的土特產。牡丹盛開季節(jié),游客買土特產,每天總體會為這里的村民帶來幾萬元收入!蔽天衿迮d奮地算了一筆賬。

  “一月賞櫻花,二月梅花開,三月賞牡丹,四到五月牡丹、杜鵑和桃花綻放,六月賞柿子花!碧岬酱蠛l(xiāng),吳新春如數家珍。

  未來,大湖鄉(xiāng)將圍繞鮮花資源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圍繞不同的花季開展系列活動,通過雪峰山城建設將這些賞花美地串連成線,打造“賞花之鄉(xiāng)”文旅品牌。

  雪峰山城加快建設

  今年元旦,還在修建中的雪峰山城羅漢臺等景觀就已經吸引大批游客“嘗鮮”。前日冷空氣來襲,大湖鄉(xiāng)開始下雪,經過一晚的積淀,房屋、地面、樹頂、菜地等都被蓋上一層白雪。

  在大湖鄉(xiāng)雪峰寺,一株株梅花傲雪盛開,在白雪映襯下顯得格外艷麗,吸引不少游客欣賞或拍照。他們還在這里捏雪人,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冰墩墩”“雪容融”,盡情享受冰雪帶來的快樂。

  游客的熱切更加堅定了大湖鄉(xiāng)建設雪峰山城的信心。

  “雪峰山城文旅度假區(qū),北至羅漢臺,東至天湖,西至文武茶廠,南至蘭田村,規(guī)劃用地約1090公頃,其中文旅核心區(qū)規(guī)劃用地面積約487.4公頃。項目可帶動閩侯北部山區(qū)大湖、洋里、廷坪、小箬等地的發(fā)展!眳切麓航榻B,雪峰山城的建設分為近期實施階段和遠期概念階段。按照近期實施規(guī)劃,大湖鄉(xiāng)將大力推動雪峰山城旅游風景道和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正在積極推進。未來,大湖鄉(xiāng)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套配,整合自然資源、農業(yè)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積極培育雪峰羅漢臺景區(qū)、蘭田生態(tài)景觀實驗田、雙溪農家休閑中心、大坪農業(yè)休閑采摘園、珍山養(yǎng)老社區(qū)等品牌休閑游樂景點,打造“最美大湖·賞花踏春季”、“牡丹節(jié)”、“柿子節(jié)”、“豐收節(jié)”、山地運動賽事、雪峰文化交流等文旅產品,帶動全域鄉(xiāng)村振興建設,實現村財、企業(yè)、村民收入“三增收”。(記者 譚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