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卷首 | 捧哏

  學習捧哏就是用巧力,善待情緒,以期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接、順、問、拋、評,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

  溝通藝術千萬條,離不開一條,就是讓與你溝通的對象成為主人,而不是喧賓奪主。要在親子溝通中達成引導,更要學會放低身段,讓對方在開放自我中得到成長和結論,而不是由你來宣布所謂“標準答案”。

  當你實操中控制不了自己時,建議你馬上想想相聲是怎么說的,尤其捧哏。

▲海峽姐妹雜志2021年11月
▲海峽姐妹雜志2021年11月

  舉一個母子對話的例子。首先是“接”,自然地搭個茬。孩子滿臉通紅回家憤憤不平:“今天在學校氣死我了!”你別不在意,也別孩子一句你十句,喋喋不休。你接:“怎么了這是?”表明你有興趣聽。

  第二是“順”,孩子會具體描述情況:“今天數(shù)學課上我拼命舉手想回答問題,可老師就是不叫我!蹦沩樦掝},引而不發(fā):“嗬,還能這樣。”此時不要點評老師不叫的原因或質疑舉手姿勢,而是創(chuàng)造讓孩子繼續(xù)展開的氛圍。

  第三是“問”,孩子的表達欲沒有被打斷,繼續(xù)興致盎然地說:“老師提的三個問題我都會,每輪都好像跳過了我叫別人回答!边@步你可以問:“那為什么呢?”

  第四是“拋”,孩子回答:“我也想問為什么,還沒找到機會問問老師!蹦氵是不需要表達觀點,而是把“球”拋回去:“那你準備怎么做?”

  第五是“評”,當孩子說出準備下次上課前與老師溝通下,爭取課堂回答機會時,你就可以點贊了:“可以啊。”這時再提出其他建議也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只需捧哏五個步驟,就達成了良好的情緒宣泄疏導,孩子自主找到答案,形成計劃,相信下一步的執(zhí)行也會很順暢。這樣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的有效溝通不斷重復,最終會給孩子帶來一個積極順暢的人生。

  那些親密關系中出現(xiàn)溝通障礙的,往往是雙方不肯互做捧哏,甚至止于第一步——不“接”就無話,無形中加重情緒;不“順”就表明無興趣,不打算情緒支持;不“問”會引發(fā)無助和憤怒;而不“拋”,你代替對方找原因下判斷做決定,就是剝奪對方的主觀能動性。這樣越俎代庖,執(zhí)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有人說,不能開門見山一下子跳到第五步嗎?除非是涉及生命安全的緊急事件需要馬上反應,通常情況下,如果前四步都沒做到,最后“不評”至少還是明智的。最忌諱用力過猛,上來直接負評。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缺少了用心用情的前四個步驟,即便你正確無比,也不會為對方所接受,居高臨下的批評沒有共情,也就無法共振和被執(zhí)行。

  當溝通遇到阻力,我們要想想是不是來自于情緒?順通逆堵,責任在溝通雙方,更在能量和位階高的一方。

  學習捧哏就是用巧力,善待情緒,以期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接、順、問、拋、評,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霸趺戳耍俊薄笆菃幔俊薄叭缓竽?”“怎么辦?”“可以啊……”(文| 許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