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農歷正月初十,在福建湄洲島上,一場古樸神秘的皂隸舞非遺展演吸引了眾人圍觀。
文獻記載,皂隸舞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元代傳入仙游楓亭,清代開始盛行。其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隊伍前面,每逢人多處就表演:兩人一對,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表演時伴隨鑼鼓樂聲和吶喊聲,節(jié)奏干練、粗狂威武,頗有氣勢。
經過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完善,皂隸舞形成一套完整和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1988年入選《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引起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關注。皂隸舞于2009年被評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 吳晟煒)
【同期】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zhèn)文化站工作人員 林碧桃
皂隸舞是源于西漢,然后在清代的時候盛行,它是一個代代相傳,基本保持原貌,然后它是一個古代的儺舞演變而來,是一種陽剛之氣,在我們莆仙一代是在元宵的時候才會表演的,祈求國富民安。
【責任編輯:彭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