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騰量”是指在一部電影中,演員沈騰的戲份有多少。
一般來說,“含騰量”越高的影片,越容易受到觀眾的期待和好評以至于獲得更高的票房,反之亦然。
《溫暖的抱抱》《你好,李煥英》《四!返入娪岸荚鴮⑸蝌v出演的信息放在宣發(fā)中,但最終的“含騰量”較低,讓觀眾產生了不滿。
最離譜的是去年上映的電影《日不落酒店》,宣傳期中幾乎每張海報中都有沈騰的劇照,影片上映后觀眾卻發(fā)現(xiàn),沈騰的畫面僅僅只有4分鐘,還是以人形立牌的方式出現(xiàn)的。
當浙江開心麻花影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心麻花”)自制電影《獨行月球》宣發(fā)時,主創(chuàng)團隊就表示,本部影片“含騰量100%”,事實也的確如此。
上映五天,《獨行月球》已經拿下超過11億人民幣的票房,甚至刷新了國產電影的排片占比紀錄,單日票房占比達到了驚人的93.4%。很快有平臺預測,《獨行月球》最終票房將突破40億元大關,甚至可以挑戰(zhàn)50億元的單片票房成績。
這一切都是因為沈騰么?
《獨行月球》不是標準
“排片率超過90%,上座率超過80%,感謝《獨行月球》。”《獨行月球》上映兩天后,北京某連鎖影城負責人在自己朋友圈發(fā)布了上述動態(tài)。
“已經好久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了,僅僅以《獨行月球》的票房和上座率來下結論,認為電影暑期檔市場將完全復蘇,還是不太理智!痹撨B鎖影城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前述受訪者看來,“開心麻花出品”“含騰量100%”“沈騰馬麗時隔7年再次聯(lián)手”“科幻+喜劇題材”這些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元素匯集到一部影片中,最終達到票房大賣的結果,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這樣的配置,觀眾還是不來電影院看電影的話,我是想不出還有什么影片能把觀眾請回來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有這樣的號召力。”
從累計票房來看,國內總票房最高的演員分別是吳京、沈騰、黃渤,分別以292億票房、236億票房和182億票房位列三甲。再加上徐崢,這四位就是觀眾口中的“國產電影票房四大救命稻草”。
如果《獨行月球》最終票房超過50億元大關,沈騰便有機會挑戰(zhàn)吳京的票房榜首地位。
當《流浪地球》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之后,觀眾就一直對國產科幻題材影片抱有很高的期待,雖然2019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令觀眾失望,但是很大一部分觀眾仍對科幻題材影片留有期待和好感。
相同情況下,觀眾更愿意在電影院中看一部聲光電效果匹配院線的電影,而不是一部充值會員便可以在沙發(fā)上享受的影片。
喜劇,更是近年來在市場中反復證明過價值的題材類型,觀眾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價值觀輸出和思辨性分析,相比起那些燒腦、沉重、令人產生不適感的影片,喜劇更容易走近普通觀眾群體,從而產生最大的票房價值。
由此可見“科幻+喜劇”對于觀眾的吸引力。但事實上,想要把這兩個題材糅合好,并不容易。前不久,導演陳思誠攜演員黃渤為觀眾帶來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18天僅取得了2.21億的票房。劇情幼稚、人物缺乏邏輯、浮夸的表演讓喜劇淪為鬧劇,是觀眾認為《外太空的莫扎特》口碑票房雙翻車的原因。
國產電影中,“科幻+喜劇”的題材并不新鮮,《不可思議》《從天兒降》《機器俠》都是相似題材,但藝術水準參差不齊,科幻特效潦草應對,喜劇環(huán)節(jié)庸俗膚淺,可見想要最終呈現(xiàn)一部真正被觀眾認可的影片絕非易事。
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直到2019年,由寧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才真正令“科幻+喜劇”看到了票房成功的可能。
那部電影的主演之一,也是沈騰。
與《瘋狂的外星人》不同,在《獨行月球》中站在他身邊的搭檔不是黃渤、徐崢,而是馬麗,是那個7年沒有合作的老搭檔,可謂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不那么科幻也不那么喜劇
《獨行月球》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的同名漫畫作品,影片講述在未來的某一天,為防止隕石擊中地球,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月球執(zhí)行一個“月盾計劃”,以月球為盾,讓月球抵擋隕石,從而保護地球。在計劃大功告成之時,巨大隕石提前降臨襲擊月球,基地全員除沈騰扮演的獨孤月外全員撤離,他成了月球上最后的人類。
影片圍繞獨孤月和一只名叫“剛子”的袋鼠在月球上的孤獨生活展開。獨孤月從被宣傳為英雄,到最終真正成為拯救地球的英雄。
原漫畫中并沒有馬麗扮演的馬藍星這個角色,而在電影版中,馬藍星隔著屏幕信號和獨孤月的感情線索貫穿了影片始終。
伴隨著高票房,也出現(xiàn)了兩種質疑的聲音。
一種聲音來自科幻電影愛好者,他們認為《獨行月球》中的科幻橋段不夠硬核,無論是“逆行追日光開車”還是“在地球上用手電打光拼字給月球看”都顯得中二而非科幻,大量不符合物理設定的內容讓他們感到失望。
另一種聲音則來自喜劇電影愛好者,“喜頭悲尾”的設定以及中間大量的“催淚點”讓他們認為一部“開心麻花”的電影“令自己并沒有開心,反而心揪成了麻花”。
影片的確未在科幻和喜劇兩個維度上達到極致,但和開心麻花以往的電影制作對比來看,《獨行月球》的投入已經是巨大的。
無論是袋鼠的動作捕捉,還是月球的場景搭配,以及主要演員對著綠布表演還要傳遞情緒的角度,《獨行月球》的制作都堪稱大手筆,至于科幻硬核不硬核則代表了主創(chuàng)團隊對于影片最終呈現(xiàn)的思考。
去年,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沙丘》在內地票房上慘敗,可以看出市場對于這個“硬度”的科幻電影的接受程度。在整個行業(yè)不景氣的情況下,去拍攝迎合小眾市場的內容,或許會收獲部分口碑,但是對于自身的品牌和電影的市場來說,沒有好處。
而喜劇不夠喜的問題,在影評人大錘看來,一部分觀眾被快節(jié)奏密集的包袱和小品式的電影呈現(xiàn)“慣壞了”。
“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節(jié)奏更快更密集的笑點,甚至認為一部90分鐘的影片應當如3分鐘的短視頻一般節(jié)奏,追求笑料簡單粗暴,這樣往往會忽略一部電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獨行月球》全篇雖然被包裝在“科幻+喜劇”的外衣中,但其中不乏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調侃和諷刺,這些內容被巧妙地融入在影片中。
“如果只感受到了‘不夠科幻’或是‘不夠喜劇’,那么對于觀眾而言是有些遺憾的!贝箦N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開心麻花,攤牌了
開心麻花不再開心了,并不是《獨行月球》上映后觀眾的反饋,而是近年來一直在坊間流傳的觀點。
其實,真正由開心麻花制作的電影算上《獨行月球》至今僅僅只有4部,其它3部分別是《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羞羞的鐵拳》,其它觀眾理解中的開心麻花電影,不過是使用了開心麻花簽約演員,或是開心麻花作為出品方之一。
從4部開心麻花制作的電影來看,《獨行月球》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前3部均為開心麻花在話劇舞臺中證明過價值而改編的作品,而《獨行月球》則是韓國漫畫改編。
此前呼聲很高的開心麻花話劇作品《烏龍山伯爵》最終并沒有被影視化,對此沈騰曾回應是因該作品尺度太大無法拍攝,從而選擇了《夏洛特煩惱》。
改編模式一直是開心麻花的制勝法寶。之前比較成功的《西虹市首富》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這兩部“開心麻花系”電影,也是屬于改編。前者改編自美國喜劇電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后者則改編自日本喜劇電影《魔幻時刻》。沒有了話劇做基礎,舶來的IP改編同樣可行。
如很多藝術團體一樣,近年開心麻花也出現(xiàn)了人員流失的問題。演員王寧,編劇導演閆非、彭大魔先后出走。2018年合約到期的演員魏翔,也加入了閆非、彭大魔創(chuàng)立的西虹市影視,開心麻花以注資的形式成為其股東。
開心麻花雖然有意通過自己的資源培養(yǎng)年輕人,為此甚至還通過視頻平臺制作了一檔名為《麻花特開心》的團綜,節(jié)目中,沈騰用盡了渾身解數(shù),打上了回憶殺+情懷牌,但最終那檔綜藝還是不盡如人意。
有觀眾評論稱:“《麻花特開心》是一群有趣的人參加了一檔無趣的節(jié)目!
最終,無論是艾倫、常遠,還是黃才倫等年輕演員,最終都沒有令觀眾認可。兜兜轉轉后,開心麻花終于明白,除了沈騰和馬麗,其他人獨立支撐不起來一部回報可觀的商業(yè)作品。
用沈騰扮演的角色的話來說,開心麻花如今便是“我不裝了,我攤牌了”。
在《獨行月球》的高票房后,仍然有不少隱憂,沈騰和馬麗雖然在票房和口碑上被觀眾喜歡,但是多年來表演風格進入了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內。沈騰“裝帥,被打臉,再實現(xiàn)小人物逆襲”的套路已經被觀眾熟悉到了骨子里,而馬麗仿佛也只能在“霸道女主和野蠻女友”兩副面孔中反復橫跳。
除了沈騰和馬麗兩位主角,常遠、黃才倫退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位置,說著自己習慣的臺詞,扮演著自己習慣的角色,辣目洋子和李誠儒在戲份不多的情況下也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轉場工作。電影整體在一些橋段的處理上仍然可以看到小品的影子,一切都回到了開心麻花的舒適區(qū)。
較為出彩的反而是黃子韜,他頭戴假發(fā)操著一口青島方言,奉獻了為數(shù)不多精彩的群戲。
影片中,沈騰扮演的獨孤月三次使用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的說法來制造笑點和淚點,而《獨行月球》也帶給了國產電影市場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一部質量可靠、真正賣座的國產電影出現(xiàn)在了這個暑期檔中。
壞消息是,當開心麻花退回了舒適區(qū),誰會成為下一個往前走一步的呢?